一年又即將邁入尾聲,比爾蓋茲也在本周公佈了他的新書單,相較以往,這份書單的主題又更貼近「科技」,藉由科幻小說及探討技術未來發展的書籍,進而揭露未來世界的可能樣貌。
比爾蓋茲表示,他從小便酷愛科幻小說,也曾與共同創辦微軟的保羅.艾倫(Paul Allen)花上數個小時討論艾西莫夫的基地 3 部曲,這些探索未來可能性的書本總是讓他興奮不已。
而在人類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的現在,本次書單中推薦的科幻小說,也讓他反思人們應該如何運用科技應對挑戰,同時這次還收錄了兩本探索科技領域未來的書籍,啟發人們對未來可能性的想像。
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,一直是多方科學家致力探索的奧妙,也是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模仿的對象。身為電腦領域資深專家的霍金,數十年來持續思考神經科學與機器學習之間的關係。
通用人工智慧是許多 AI 學者的終極目標,儘管 AI 在各類遊戲、棋賽中比人類更勝一籌,他們始終缺少意識,無法像人類一樣認識各項事物,霍金認為,這個難題的答案就在大腦之中,擔綱人類語言、創作等智慧能力新皮質,會是邁向通用人工智慧的道路。
有上帝手術刀之稱的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,被認為是過去 10 年來最關鍵的科學突破之一,兩位對此研究有卓越貢獻的學者,也因此榮獲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。這本書便是其中一名獲獎者珍妮佛.道納(Jennifer Doudna)的傳記故事。
比爾蓋茲也非常看好 CRISPR 技術的發展,聲稱可大幅縮短瘧疾疫苗,目前他們正投資部份利用 CIRSPR 的項目,希望藉由這項技術更快解決貧困國家所面臨的問題。
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撰寫的這本科幻小說,主要講述機器人克拉拉與一位女孩的友誼故事比爾蓋茲表示,有許多機器人小說都在描述機器人消滅人類的故事,但他更喜歡用正向態度看待機器人發展的作品。
比爾蓋茲提到,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是石黑一雄對克拉拉視角的描述,她不同於人類的感官,時時刻刻提醒著讀者,無論她看起來多麼具有人性,都與人類有別。
這本書令比爾蓋茲思考未來世界中,人與機器人共存的時代會是什麼樣貌,故事中哪些情景可能成真,屆時人類又該如何審視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。尤其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(COVID 19),讓老人社交孤立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,像克拉拉這般的陪伴型機器人,已是機器人領域的重要方向。
莎士比亞的劇作《哈姆雷特》至今仍膾炙人口,對於這齣戲劇的緣起多年來學者也有著不同的猜想,其中一種說法便是為抒發其獨生子哈姆內特(Hamnet)早夭的悲痛情感。
以這個假設為起點,作者以莎士比亞妻子阿格尼絲(Agnes)為主角,用一個女人、母親的角度,全書不點破「丈夫」的身份,闡述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莎士比亞故事。
比爾蓋茲指出,《哈姆內特》是一個孩子的死如何影響父母的故事,而《哈姆雷特》則是父母的死如何影響孩子的故事,作者巧妙將兩者結合,為莎士比亞的創作編排了一個令人動容的背後故事。
這本書出自《絕地救援》原著《火星任務》作者安迪.威爾之手,描述一位高中科學老師在一艘宇宙飛船上醒來,發現自己身處遙遠星系,並肩負拯救世界的任務,整個故事圍繞在他如何運用科學及工程知識,為地球解除危機。
比爾蓋茲指出,如同火星任務的主角,這齣故事的主角同樣幽默、富有魅力,令讀者情不自禁地想為他加油,整個故事讀起來非常暢快,他僅只花一個周末就讀完這本書,並推薦任何在尋找娛樂消遣的人閱讀。
書單請見:Gates Notes
(本文出自數位時代)
比爾蓋茲5 本假期書單推薦:其中一本科幻小說,他只花一個周末就讀 … – 經理人
66
previous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