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加入會員
取得專屬服務
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是 2022 年的爆紅韓國影集。
Photo Credit:Netflix 提供
最初,動物是作為一種遠方的奇觀,或是扭曲我們對於生活世界的認識,而現身於電影銀幕中,像是「金剛」和「人猿泰山」縱橫銀幕已有近百年歷史,遠方的異獸和人形的「野生動物」都令觀眾感到新奇。
然而,當代去除神秘化的動物在影像上,又有何魅力呢?
實際上,觀眾並沒有看膩動物,相反地,更希望透過深入動物和自然棲息地的互動,以及用動畫等方式展開對「人與動物倫理」的思考。前者以紀錄片為代表,或者是記錄無人干擾下的動物和生態,又或許是個人與動物生命交會的故事;後者則多半由動畫、多隻動物共同擔綱演出(最知名的例子像是 2006 年《夏綠蒂的網》,以不少於 46 隻小豬演員共同飾演小豬韋伯;近期的《如果驢知道》也以 6 匹驢子共同擔任主角),以虛構故事承接對於「人與動物關係」的反省。
動物與人如何可能共存?又應保持什麼樣的倫理關係?有哪些動物電影回應了現實社會正在考量的議題呢?
以下推薦幾部以動物為主角──但你可能一開始根本沒發現──的影集、紀錄片和電影!
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(2022 年,影集,共 16 集)
禹英禑憑著過人的記憶力和努力,一路像是鍥而不捨的警探般在法條和卷宗間求索,在相關證人之間如不捨獵物的鷹一般盤旋,然後在法庭中據理力爭。給予她這些勇氣的,除了家人、男友和工作夥伴的支持,不能忽視的是她的信念與價值觀——鯨魚,就是本劇中最大的象徵,也是禹英禑自身的比喻。
當男友問她是否去過水族館時,她說:
對鯨魚、海豚來說,水族館是監獄,困在狹窄的水槽,只能吃冷凍魚,沒有休息日,全年都要表演的奴隸制度,平均壽命為 40 年的海豚,在水族館裡面只能活 4 年,你知道精神壓力有多大嗎?
— Netflix 影集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
因為自閉症而被同學霸凌、被他人歧視和不理解的禹英禑,就是水族館中鯨豚處境的寫照。當觀眾看到小人物戰勝大魔王時,不知不覺地也容易認同我們不應囚禁、霸凌動物。
《黑魚》(Black Fish,2013 年,紀錄片)
同樣是關於鯨魚,本片深刻地以一頭被困在美國主題樂園「海洋世界」(Sea World)水族館中的虎鯨(俗稱殺人鯨)──提利康(Tilikum)──為主角,講述牠如何在數十年間殺死多人的故事。
提利康從小被迫和母親及家族分開,製片團隊採訪了捕捉活鯨的團隊,以動畫重現並加上科學家對鯨豚行為學的說明,避開所有可能將動物過度「擬人化」的批評,呈現了一頭動物的生命故事。
本片被譽為歷史上為動物帶來最大改變的最佳紀錄片。在本片公開後,紐約州和加州立法禁止圈養虎鯨;2016 年,隨著提利康的病重和逝世,「海洋世界」宣布停止虎鯨表演,法國也在 2017 年起禁止圈養、人工繁殖鯨豚,加拿大亦於 2019 年立法禁止鯨豚展演。其中,法國政府規定,除了本來就有飼育海豚、虎鯨的官方認可水族館之外,政府全面禁止圈養海豚、鼠海豚與鯨魚,且除非是在「嚴密監控」和「飼育環境許可」的情況下,否則包括動物園也不能人工繁殖鯨豚。
臺灣的遠雄海洋公園和野柳海洋世界目前都還有圈養海豚、進行表演,屏東海生館則有白鯨展示。2013 年 7 月 10 日,海生館的「鯨鯊二號」放歸以失敗、動物死亡告終,這個過程被公共電視《我們的島》以紀錄片全程記錄了下來。令人遺憾的是,臺灣在圈養鯨豚的議題中,還有極大的改善空間。
殺人鯨根本不知道人們叫牠「殺人鯨」,在自然環境中,牠們也不會主動殺人。在圈養環境下,把動物逼瘋殺人,到底是水族館業者、動物,還是消費者的錯呢?觀看紀錄片《黑魚》就是開始反思的第一步。
《玉子》(Okja,2017 年,劇情片)
肉食產業透過「健康」、「環保」,甚至「文化」等概念,包裝消費主義下集約化養殖的慘況,正如奉俊昊導演的《玉子》一般,以基改的超巨大「超級豬」送到世界各地去以小農、當地文化的方式養殖,做足行銷後再大肆造勢上市。
「超級豬」不是銀幕世界以外的真實動物,但也相去不遠矣。自農業革命、工業革命以來,人們日常消費中的動物大多數經過馴化、改造,能夠快速長肉、產奶,宛如一種超級工業產品。然而,無法迴避的問題是,被作為食物的「牠」們並不是沒有情感的「它」,作為有感覺痛苦能力的動物,是否真的可以被理所當然般地繁殖、虐待和消費?
也許有些人會認為,一頭「超級豬」可以餵養許多人,那麼多養幾頭便可減少受苦動物的數量。但是,絕大多數的人更可以少吃(甚至不吃)肉,讓動物不再因人的口腹之欲而痛苦。觀眾細想就能發現,這部虛構電影不純然是虛構的,史蒂芬元在其中飾演了一員的跨國動物解放組織 ALF(為「動物解放陣線」Animal Liberation Front 的縮寫)也是真的存在。在很大程度上,要不要起身反對肉食文化,是每天都出現在眼前的真實選擇。
《平成狸合戰》(1994 年,動畫長片)
故事發生在東京多摩地區,人類都市開發使得貉子的家園深陷危機。牠們決定重拾古老的變身技藝、裝鬼嚇人、阻止人類繼續侵略牠們的自然棲息地。可惜這種法術失傳已久,許多年輕的貉子們也因為不喜歡上課,安於做隻平凡的貉子;況且,人類積極擴張的意識和需求往往不是一朝半夕就會放棄的。想要生存下去,牠們的路並不好走。
故事中變身成人、到都會區「試膽」的貉子們,對現代生活深感不適。年輕的初學者在馬路上現出原形,被資深的老貉子立刻圍繞在脖子上「偽裝成皮草圍巾」,反映了野生動物在現實世界中,往往以「製品」的死亡狀態才能進入人類社會。
觀眾看到的是貉子的生活,而實際上這種在東亞分佈廣闊的野生動物確實陷入家園危機,轉而在水泥叢林中苟且度日。比起野外(或都市),養殖場中的貉數量更大。每年以千萬計地被集約化繁殖、處死,製成皮草製品(可參考 YouTube 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製作的影片〈慘絕人寰的時尚 每件皮草都殘酷〉。
《平成狸合戰》中的貉子變身成為都會人後,則和許多普通上班族一樣,每天睡眠不足、帶著黑眼圈勉強度日。故事意圖打通人和非人動物疆界,呈現出彼此都對生存和幸福有相同的渴望。
奧斯卡得獎作品《小象守護者》及其他短片
但是,短片曝光的機會不易,相較於長片更難售票上映,往往只能透過影展集合多部短片一同放映,或是網路傳播。
今(2023)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《小象守護者》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印度村落照顧大象的傳統。雖然觀眾無法透過影片理解,為什麼野生動物需要「受人照顧」,更不禁擔心起「照顧」動物會不會是變相利用、馴化的說詞。
但我們仍能理解,在當今野生動物日益減少、甚至面臨物種滅絕時,紀錄片的主人翁擔負起撫養大象孤兒的任務,是很不容易的。在壯闊的畫面之外,人象之間細緻的互動等生活細節,也很有趣親切。
除了串流平台以外,還有幾部在網路上就能看到,但不一定有中文字幕的影片,同樣值得珍惜在大銀幕觀賞的機會。臺灣導演韓修宇的《如果牠們有個夢》為台語發音,以詼諧逗趣的方式講述馬戲團、實驗室裡的動物,以及和人生活空間重疊的野生動物(如:台灣獼猴)的處境──動物也有夢想嗎?如果有的話,牠的夢想是什麼呢?
林仁達導演的《一處和緩寧靜的山坡》(The Quiet Hill of the Mind)是一部無對白的短片,透過簡潔的黑白影像,呈現動物、土地、自然和人居環境的一個平凡卻深刻的場景。導演和自家愛犬合作的 6 分鐘擺拍作品看似微小,卻精準地呈現了「被鏈犬」禁錮肉體下貧瘠又無奈的精神困境。
比起對世界的詮釋,更重要的或許是改變世界。除了過去以所謂的中立態度、平衡報導的方式製作的影片,現在的觀眾有了更多選擇,透過人物或動物個體的故事,去理解以前往往被認為是「特立獨行」的行動者(activist)的價值。
16 分鐘的短片《實驗對象》(Test Subjects)採訪了 3 位學者,他們在博士生的求學階段都曾因為對「動物實驗」的合理性產生懷疑,進而與自己的導師、系所、學術界產生難以妥協的衝突。原來,「動物實驗」不僅是個科學問題,更是個社會學題目!拿到學位之前,必須先傷害動物嗎?體制中的「必要之惡」由誰背負?
既定的體制並非無法改變,個人的選擇更是其中的重要力量。短片《翻轉動物農場》(Transfarming Switzerland)記錄了一位瑞士女性,她透過直接與畜牧農人合作,迄今已經協助超過 100 間的動物農場轉型為純植物農場、動物庇護所(sanctuary)。
這些試圖翻轉人與動物關係的影片,除了對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忠實地記錄之外,也對人們生活各層面的動物利用(如:水族館、肉食、都市開發和動物實驗等)作出批判,傳達出不同於奇觀異域化的動物電影在當代的價值。
她在歐亞進行調查和研究,深入養殖場、自然保護區、動物園等地,探討動物與人的哲學、藝術、保育和社會問題。著有《尋找動物烏托邦:跨越國界的動保前線紀實》、《小狐狸的媽媽;媽媽的小狐狸》(與施暖暖合著)以及 China's Fur Trade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Fur Industry(UK, 2019; Update 2020/2021)等。她是學者、行動者,是 Culture and Animals Foundation 年度受獎人,現為臺灣動物與人學會理事。創立平台「動保龍捲風」 。
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
意想不到的主角!值得推薦的 9 部動物影劇──包括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?|換日線 Crossing – 換日線 Crossing
34
previous post